第八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日前在重庆落幕。本届大赛涌现出了众多优秀项目,由河海大学团队带来的“探伤专家——水利工程智能缺陷检测设备领航者” 项目为水利工程检测提供了解决新方案。
针对现行人工检修存在检测精度低、效率低两大痛点问题,这款智能检测设备能够代替人工进入水利工程内部进行自主巡检,促进检修工作向智能化转型升级。
项目有哪些亮点?能实现哪些智能化应用?该项目针对水利工程的内部检测工作,应用场景主要是水利工程输水廊道,包括适应廊道内可能存在的淤泥、水草、过坎过弯等各种复杂环境。
据介绍,团队设计了水工廊道智能检测设备,实现了水利、机械、自动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;构建了水工损伤多信号耦合计算模型,提升了热学、声学等单信号测量的精度;同时,搭建了水工激光超声探伤波形数据库,实现了各类水工损伤样本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。
该产品可以代替人工进入结构内部,分自主巡航和人工控制两种模式。自主巡航模式下机器人可以通过激光slam技术生成内部地形的三维模型,自主规划路径进行巡检,沿途记录下存在裂缝的区域位置以及裂缝参数,生成实时三维模型与图像并实时反馈至终端。当系统检测到地形复杂时可转换为人工控制模式,由人工远程操作应对遇到的过坎过弯等,也可人工操作对周围的裂缝进行分析,防止误判。
“相较于传统人工检测我们的产品的检测效率提升200%,探测深度增长50%,并且能够进入一些狭小区域进行检测。”吕辉介绍。